最近,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进行了两场没有硕士论文的硕士答辩会。
这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》正式实施以来(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),全国首例通过实践成果成功申请硕士学位的答辩会。
(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)
可以说,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这次是实实在在地走在了前面,做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。
展开剩余72%这背后,指向了一个趋势:硕士学位论文,或许正从“唯一通行证”变成“可选路径”之一。
其实,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并非个例。
早在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发布《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及管理规定》,破除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,严格学位论文质量标准,强化过程管理,改进结果评价。
东华理工大学宣布:从25年开始,硕士研究生毕业,不再只有“论文发表”这一条途径,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“实践成果”也等同于“论文发表”。
ps:在2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,就有两人以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。
看来以后研究生毕业只看论文,可能真的要成过去式了。
那为啥会有这种趋势呢?
说白了,是国家希望培养出更多能干事、能成事的人才。
以前那种“闭门造车”写论文的模式,对很多专业来说,可能真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、一个解决行业痛点的方案来得实在。
毕竟,社会和企业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。
所以,现在这样改,好处显而易见:
✅培养的人才更能直接对接社会和行业的需求,减少了“学用脱节”的尴尬。
✅也能激发更多创新活力,鼓励大家把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上,而不是仅仅为了论文而论文。
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强调专硕和学硕的分类培养,专硕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,这些新政策很可能就是为了让专硕培养更“接地气”,毕业就能用。
这股风潮对咱们现在正在备考的同学来说,影响也不小:以前考研复试可能更看重你“知道什么”,现在可能更看重你“能做什么”。
所以,早点开始积累实践经验、提升项目能力,或许会比以前更重要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宏图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